您所在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 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的预通知

发布日期: 2025-07-04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 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的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各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开放大学有关分 部,省属中职学校,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的通知》(教高函〔20257 号)有关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二 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重要回信和给大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落实《教育强国 建设规划纲要( 20252035  )》 工作部署,打造教育 、科 技、人才一体推进实践平台,推动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 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 地,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 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广东省教育厅等单位定于 2025  5 月至 8 月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2025 )广东省分赛  以下简称省赛)。现就有关事项预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总体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 “五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搭建粤港澳 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展示平台,助力湾区青年全面融入国 家发展大局,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 现才华。

——更广东。 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体现红色基因传承,充 分展现广东新发展阶段高水平创新教育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示 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广东方案,提升新时代中国 高等教育的感召力。

——更国际。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创新教育国际交流 合作, 汇聚全球知名高校 、企业和创业者,促进中外科技交 流。

——更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深 度融合, 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造就敢 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新时代好青年,提升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 的塑造力。

——更全面。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鼓励 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职业教 育、基础教育、 留学生教育等各类各学段的全覆盖,打通人才 培养各环节,提升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引领力。


 

 

 

——更创新。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 新动能新优势,丰富竞赛内容和形式,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动 能,促进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 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创造 力。

——更协同。充分发挥大赛平台纽带作用,促进优质资源 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开放大学、开放产业、开放问题的良好氛 围,助推大赛项目落地转化,营造支持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 共同合作、互相包容、互相支持的良好生态。

三、主要任务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  质效,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  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 “项 目式 教学改革, 引领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  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

以赛促学 ,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 才,激励广大青年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扎根中 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怀抱梦想 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做有理想、敢担当、 能吃 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着力提升高等教育与经


 

 

 

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 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以创新引领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 局面。

四、大赛内容

  )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赛道、职教赛道、产业赛道和萌芽赛道(详见附件 1-5 )。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详见附2)。

 三)同期活动。 即第八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新创业 项目对接洽谈活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项目辅导培训 活动等。

五、组织架构

  )省赛由广东省教育厅等有关单位联合主办,  山大 学承办,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协办, 中国建设银 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行冠名支持。

  )省赛设立组织委员会( 以下简称组委会),负责省 赛的统筹管理。组委会主任由省教育厅和中山大学主要负责同 志担任,组委会副主任由省教育厅和中山大学分管负责同志担 任,组委会成员由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担任。组委会办 公室设在广东省教育厅学生就业创业处, 负责省赛的组织实 施、协调推进、宣传推广等日常工作。

 三)省赛设立专家委员会,负责项目评审等工作。


 

 

 

  )省赛设立纪律与监督委员会, 由广东省教育厅组织 建立,负责对赛事组织、参赛项目评审、协办单位相关工作等 进行监督,对违反大赛纪律的行为予以处理。

 五)各地各有关学校负责校级初赛的组织实施、项 目评 审和推荐等工作。

六、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 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 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 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 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 医疗、交通、金融、消 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附 件)

  )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 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 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 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 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 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 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 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


 

 

 

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 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在校生以在读学籍报名  以通知下发之日为准),毕业生以最高学历报名。参赛团队须 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 已获本 大赛往年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今年 大赛。

 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 年龄不超过 35 岁( 1990  3  1  日及以后出生)。

  )省赛阶段各赛道每个参赛项目的指导教师要求不超  5 人。

 六)各地级以上市教育部门和各有关学校要严格开展参 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 审查主要 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 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其中,入围省赛的项目 由各学校 汇总后加盖公章报省教育厅学生就业创业处。

七、比赛赛制

  )省赛采用单位初赛、省级复赛和省级决赛三级赛 制。单位初赛由各参赛单位负责组织,遴选出参加省级复赛的  目团队。省级复赛和省级决赛由省赛组委会负责组织。省级 复赛以网络评审的方式进行,通过网评和直通的方式产生晋级 省级决赛的项目,省级决赛以现场比赛的方式进行。

 二)直通省决赛名额共 61 个。 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获上


 

 

 

届省赛各赛道集体奖的学校,该类名额每所学校 1 个(推荐赛 道由学校决定), 30 个;二是获上届国赛金奖的学校,每个 金奖奖励 1 个直通名额,推荐赛道由学校决定,共计 29 个。  是奖励承办高校在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1 个名额,共计 2 个。直通名额项目不用参加省复赛网评。

 三)参加省决赛的项目共370 个(含直通省决赛项目)。 其中,高教主赛道 150 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80 个,职 教赛道 90 个,产业赛道 50 个。

八、赛程安排

 一)参赛报名 7  1  日前)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 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 )进行报名,在资料 下载板块可下载学生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通过微信公众号 (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 )进行赛事咨询。评审规则将于近期公布,请登录全国大学 生创业服务网查看具体内容。

报名系统已于 5  9  日开放时间,报名截止时间由各参赛 单位根据自身赛程安排确定,但不得晚于 7  1 日。

  )单位初赛及推荐进入省复赛项目遴选 7  10   前)各学校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网址同上)进行报 名信息的查看和管理,如赛事工作人员变动,请做好校级账户 密码交接工作。单位初赛及推荐进入省复赛项目遴选工作须在 7  10  日前完成。单位初赛的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由各单位


 

 

 

参照《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初赛和省级复赛工作规 范》(详见附件 7)组织实施。

 三)省级复赛( 7 月中下旬)。省赛组委会组织省级复赛 网络评审,择优选出晋级省级决赛的项目。

 四)省级决赛( 8 月上旬)。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省级决赛将决出金、银奖。

  )推荐进入全国总决赛项目遴选( 8  15  日前  照国赛组委会配额,结合省赛成绩和国赛项目辅导培训后网评 成绩,择优遴选项目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总决赛。高教主赛道每 所高校入选总决赛项目不超过 5 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每所院校入选总决赛项目不超过 3 个,职教赛道每所院校入选 总决赛项目不超过 3 个,产业赛道每所院校入选总决赛项目不 超过 5 个,萌芽赛道每所学校入选总决赛项目不超 2 个。大 赛组委会通过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 台( https://www.ncss.cn )为参赛团队提供项目展示、创业指 导、人才招聘、资源对接等服务,各项目团队可登录上述网站 查看相关信息,各地各校可充分利用网站资源,为参赛团队做 好服务。

九、奖项设置

(一)单项奖

高教主赛道设金奖 60 个、银奖 90 个,铜奖 180 个;青年 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设金奖 30 个、银奖 50 个,铜奖 90 个;职


 

 

 

教赛道设金奖 30 个、银奖 60 个,铜奖 90 个;产业命题赛道设 金奖 16 个、银奖 34 个和铜奖 80 个; 萌芽赛道设创新潜力奖 10 个,优胜奖若干。

另设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奖若干个,获得金奖项目和创新潜 力奖的第一指导老师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学校集体奖

省分赛将综合学校报名项目数量以及本届赛事省决赛成绩 等因素,评定学校集体奖 30 个。其中,普通本科院校 15 个, 职业院校 15 个。

十、工作要求

  )宣传发动。各参赛单位要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 和组织工作,确保参赛师生充分了解大赛、积极参与大赛。

 二)提供支持。各参赛单位要做好单位初赛组织工作, 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竞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扩大共享。 各高校要结合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 动,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共享,推动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和落地转化。

十一、其它

本通知所涉及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省赛组委会所有。

十二、联系方式

 一)省赛工作 QQ 群: 181028637。请各院校指定 2 名赛 事负责老师加入该群,并通过下方二维码报送联系方式,便于


 

 

 

赛事工作沟通交流。

 

 

 二)省赛组委会联系人:

1.广东省教育厅学生就业创业处:吴小明、郭小芸,联系 电话:020-37627812 电子邮箱:wuxm@gdedu.gov.cn

2. 中山大学:卢斯佳,联系电话:020-84112353

3.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林秀玲、 曾繁富, 联系电话:020-37626351 020-37628805

 

 

附件:1.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高 教主赛道方案

2.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 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

3.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职 教赛道方案

4.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产 业命题赛道方案

5.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2025 )广东省分赛萌 芽赛道方案


 

 

 

6.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2025 )广东省分赛直 通省决赛名额奖励情况

7.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初赛和省级复赛工 作规范

 

 

 

 

 

广东省教育厅

2025  5  9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校对人:吴小明


 

 

 

附件 1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高教主赛道方案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设高教主赛 道( 国际参赛项目具体要求以国赛通知为准)。具体实施方案如 下。

一、参赛项目类别及类型

 一)新工科类项目:大数据、云计算、 区块链、虚拟现 实、智能制造、 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工程、工业自动化等领 域,符合新工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二)新医科类项目:现代医疗技术、智能医疗设备、新 药研发、健康康养、食药保健、智能医学、生物材料等领域, 符合新医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三)新农科类项目: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 备、农业大数据、食品营养、休闲农业 、森林康养、 生态修 复、农业碳汇等领域,符合新农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四)新文科类项目:文化教育、数字经济、金融科技、 财经、法务、融媒体、翻译、旅游休闲、动漫、文创设计与开 发、 电子商务、物流、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工 作、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符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


 

 

 

的项目;

 五)“人工智能+ ”项 目:聚焦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经济 社会各领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符合 “人工 智能+ ”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六)“低空经济”项 目:聚焦无人机物流、低空交通服 务、应急救援、智慧城市空中应用等场景,结合飞行器研发、 空域管理技术或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低空资源高效开发与产业 生态构建,符合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导向的项目;

  “生物技术”项 目:聚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细 胞治疗等前沿领域,推动生物技术在医疗健康、农业育种、生 态环保等场景的创新应用,符合国家生物经济战略及生命科学 产业化发展要求的项目;

 八)“量子科技”项 目:聚焦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 测量等方向,推动量子技术与信息安全、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深 度协同,符合 “量子科技”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九)“新能源”项 目:聚焦可再生能源开发、储能技术优 化及能源互联网建设,支持高效清洁能源转化、智能电网升级 与低碳能源系统研发,符合 “双碳” 目标及能源革命战略方向 的项目;

(十)“新材料”项 目:聚焦新型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及复 合材料研发,推动绿色制备工艺、材料基因工程与高端装备应 用,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具备技术突破性或产业化潜


 

 

 

力的创新项目。

参赛项目 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 求,结合以上分类及项目实际,合理选择参赛项目类别,根据 各参赛项目建设内涵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类型。

二、参赛方式和要求

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参赛团队, 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 3 人,不多于 15 人(含团队负责人), 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项目,须为本团 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三、参赛组别和对象

根据参赛申报人所处学习阶段,项目分为本科生组、研究 生组。根据项目发展阶段,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 组、创业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 智能+ 、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设置 参赛项目类型。

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一)本科生组

1.创意组

 1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 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 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


 

 

 

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3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 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1 )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通知 下发之日前注册)。

 2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 人, 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 日制在校本专科生( 不含在职教 ),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 2020年之后的毕 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 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 )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 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二)研究生组

1.创意组

 1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 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 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 制在校研究生。项目成员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 或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3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


 

 

 

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1 )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通知 下发之日前注册)。

 2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 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 日制研究生学历学生( 2020年之后的研究生学历毕业生)。 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 )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 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四、晋级省复赛项目规则

参加校级初赛项目数≤10 的高校推荐数不超过 1 个;参加 校级初赛项目数≤50(须> 10)的高校推荐数不超过 2 个;参加

校级初赛项目数≤100 须> 50 )的高校推荐数不超过 3 个;参 加校级初赛项目数每增加 300 个增加 1 个推荐名额。 高水平重 点建设高校、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晋级省级复赛参赛项目 可以在此基础上每所高校另增加 2 个推荐名额。每所高校推荐 项目总数不超过 10 个(不含直通名额)。


 

 

 

附件 2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继续在更大 范围、更高层次、更有温度、更深程度上开展年红色筑梦之 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主要目标

不断拓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时代内涵,推动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使广大青 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定不移听党话 、跟党 走,厚植家国情怀、扎根中国大地,用创新实践服务国家、服 务人民,将个人奋斗融入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伟业,成为社会 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贡献青春力量。

二、主要活动与时间安排

(一)制定方案( 5 月)

各高校要结合我省 “百千万工程”,聚焦科技创新、 乡村振 兴、城市社区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制定 本校 2025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要明确活动时


 

 

 

间、地点、规模、形式、支持条件等内容。

 二)活动报名( 5  6 月)

各高校要积极挖掘本校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活动,组织 团队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 )或 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中国国际大学 生创新大赛)报名活动,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 5  9  日至 7  1 日。

 三)组织实施( 5  7 月)

各高校在全面总结历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基础 上,负责组织本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认真做好需求对 接、培训宣传及创造项目落地环境等工作。 大学生项目团队要 积极深入城乡基层,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 高校要通过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专项经费、校地协同 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项目长期对接。

 四)总结表彰( 7 月)

各高校要及时做好本次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成果宣传。省赛 组委会将及时统计红旅活动参与和对接有关情况并遴选优秀案 例,在省决赛期间举办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优秀成果展。

三、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安排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符合大赛参赛要求 的,可自主选择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一)参赛项目要求


 

 

 

1. 参加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 项目要求, 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 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2.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 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 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 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 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3.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 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   的全 日制学生( 2020 年之后的毕业生, 不含在职教 ); 国家开放大学学生(仅限学历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 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二)参赛组别和对象

参加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 “青年 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 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 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1.公益组

 1 )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 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 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1 )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 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 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 登记注册。

3.创业组

 1 )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 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 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 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 目的股权结构中,企 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 1/3

 三)晋级省复赛项目规则

参加校级初赛项目数≤20 的高校推荐数不超过 1 个;参加 校级初赛项目数≤40(须>20)的高校推荐数不超过 2 个;参加

校级初赛项目数≤60(须>40)的高校推荐数不超过 3 个;参加 校级初赛项目数每增加 200 个增加 1 个推荐名额。每所高校推 荐项目总数不超过 6 个(不含直通名额)。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高校要成立专项工作组, 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联动共推的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


 

 

 

到实处。

 二)统筹资源、加强保障。各高校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 有关部门, 以及行业企业、公益机构、投资机构等,通过政策 倾斜、资金支持、设立公益基金等方式为活动提供保障。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高校应认真做好本次活动 的宣传工作,通过提前谋划、媒体传播,线上线下共同发力, 全面展示各高校青年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生动实践和良好精神风 貌。

 四)敢于尝试、积极创新。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 型传播与销售途径, 引导、助力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 目团 队把握机会,积极创新创业。


 

 

 

附件 3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职教赛道方案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设立职教赛 道,推进职业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技术赋能、跨 界融合的新时代大国工匠。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参赛项目要求

具有明确的技术、工艺或商业模式创新,突出商业运营潜 力或实效,体现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内涵的项 目。

二、参赛方式

  )职业学校(包括职业教育各层次学历教育,不含在 职教育 )、 国家开放大学学生( 仅限学历教育 )可以报名参 赛。

  )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 允许跨校组建团队, 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 人( 含团队负责  ),须为项目 的实际核心成员。 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 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三、参赛组别和对象

本赛道分为创意组与创业组。


 

 

 

(一)创意组

1.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服务 模式或针对生产加工工艺进行创新的改良技术,在大赛通知下 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须为职 业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或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在读学生。

3.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 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二)创业组

1.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 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 项目负责人及成员须为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或毕业5内的 学生( 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在读 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学生( 20206月之后的毕业生)。企业 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   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 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四、晋级省复赛项目规则

 一)高等职业学校(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国家开放大 学有关分部: 参加校级初赛项目数≤10 的高校推荐数不超过 1 个;参加校级初赛项目数≤50(须> 10 )的高校推荐数不超过 2


 

 

 

个;参加校级初赛项目数≤100 须> 50 )的高校推荐数不超过 3 个;参加校级初赛项目数每增加 300 个增加 1 个推荐名额。 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晋级省级复赛参赛项目可以在此 基础上每所高校增加 2 个推荐名额。每所高校推荐项目总数不 超过 6 个(不含直通名额)。

  )中等职业学校: 省属中职学校各推荐不超 2 个项 目;广州和深圳分别推荐不超 30 个项目,其余地级市各推荐不  10 个项目。所推荐项目须为已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址:https://cy.ncss.cn )报名成功的项目。


 

 

 

附件 4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产业赛道方案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设立产业赛 道,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目标任务

 一)发挥开放创新效用,打通高校智力资源和企业发展 需求,协同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管理等现实问题。

  )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产业发展有机结 合,促进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解决产业发展问题 的能力。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立足产业急需,深化新工 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产教融合建设,校企协同培育产 业新领域、新市场,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二、参赛项目类型

(一)企业命题组

针对企业开放创新需求,面向产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 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征集命题。企业命题应 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倡导新技术、新产品、新业 态、新模式。 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对应的产


 

 

 

业和行业领域,基于企业发展真实需求进行申报。

1.产教协同创新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推进产 教融合、科教融汇,基于  四新”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推动解 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难题,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迭代 创新。

2. 区域特色产业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国赛举 办地河南省的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提出 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 生态。

 二)成果转化组

聚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市场化推广, 围绕核心技术 专利转化、实验室成果产业化、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向,深化 产教融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更多高校科技 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形成现实生产力的项目。

三、参赛要求

 一)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只能 选择一题参加比赛,允许跨校组建、师生共同组建参赛团队, 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 为揭榜答题的实际核心成员。

 二)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 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


 

 

 

学生( 2020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 育)。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教师(2025715日前正式 入职 )。

 三)参赛团队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 求,命题企业将对命题对策进行契合度审核评价。参赛团队须 对提交的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或物权。

 四)成果转化组鼓励师生共同组建团队参赛,如已注册 成立公司,公司注册年限不得超过5年( 2020 3 1 日后注 ),师生均可为公司法人代表。企业法人代表在大赛通知发 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股权结构中,师生股权合并计 算不低于51%,且学生参赛成员合计股份不低于10%

四、赛程安排

 一)参赛报名。入选命题于 5 月下旬在全国大学生创业 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 )公开发布。参赛团队通过登 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网址同上)进行报名。各参赛学校 负责审核参赛对象资格。请命题企业、学校及参赛团队自行登 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查看校企对接的具体流程,积极开 展对接,确保供需互通。省赛报名及对策提交的截止时间将视 命题发布时间另行确定与通知。

  )学校初赛 学校自行组织校内遴选, 自行安排比赛 环节、评审方式等,项 目评审可邀请出题企业的专家共同参


 

 

 

与。初赛应在对策提交截止时间前完成。

 三)省级复赛。各学校晋级省复赛名额由省赛组委会根 据全省最终报名情况确定并公布。省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对晋级 省级复赛项目进行网络评审,择优选出晋级省级决赛的项目。

 四)省级决赛。入围决赛项目通过对策讲解、实物展示 和专家问辩等环节,决出各类奖项。具体安排与省赛整体安排 保持一致。

五、其他说明

本赛道的命题征集与发布均根据全国大赛组委会安排进 行。鼓励各高校推荐企业参与命题征集,请命题企业于 2025  5   15    24:00      国大   创业   网(    https://cy.ncss.cn )进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产业 赛道命题申报。具体要求详见国赛通知。


 

 

 

附件 5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萌芽赛道方案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设立萌芽赛 道,鼓励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推动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 的创新教育链条,发现和培养基础学科和创新创业后备人才。 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目标任务

引导中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等创新性 实践活动,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树立科学的人才 观、成才观、教育观。

二、参赛对象

普通高级中学在校学生。参赛学生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 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加( 团队成员不超过15),允许跨 校组建团队。

三、参赛项目要求

 一)项目应紧密融合学习、生活、社会实践,鼓励运用 人工智能等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提供解决思路,具有可预 见的应用性与成长性,可以是教育部公布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 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中学生赛事获奖项目或作品。


 

 

 

 二)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不得 借用他人项目参赛。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 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 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须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 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 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 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四、赛程安排

由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 验中学根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广东省分赛萌芽 赛道方案做好以下各阶段的赛事组织工作。

  )项 目遴选( 6  15  日前 )。地要做好本地优秀创 新项目的遴选工作,遴选环节和方式等可自行决定。

 二)项目推荐( 6  20  日前)。请各地于 6  20  日前, 向省赛组委会推荐萌芽赛道的项目。各单位推荐名额如下:广 州、深圳各推荐不多于 10 个项目,其余地级市各推荐不多于 5 个项目,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各推荐不多于 5 个项目。

 三)专家会评( 6 月下旬)。根据萌芽赛道评审规则,省 赛组委会将组织专家会评,择优推荐 10 个项目参加全国总决 赛。 每所学校入选全国总决赛萌芽赛道的项目总数不超过 2


 

 

 

个。

 四)全国总决赛( 9 月)。进入全国总决赛现场比赛的项 目参加现场展评,通过项目讲解、实物展示和专家问辩,决出 奖项。


 

 

 

附件 6

 

直通省决赛名额奖励情况

一、奖励上届省赛学校集体奖(每校奖励 1 个名额)

 

序号

学校

奖励名额数

1

华南理工大学

1

2

暨南大学

1

3

华南农业大学

1

4

南方医科大学

1

5

华南师范大学

1

6

广东工业大学

1

7

广东海洋大学

1

8

广东药科大学

1

9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1

10

岭南师范学院

1

11

广州大学

1

12

深圳大学

1

13

佛山大学

1

14

东莞理工学院

1

15

珠海科技学院

1

16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

1

17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1

18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

19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1

20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1

21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1

22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1

23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1

 


 

 

24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1

25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1

26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1

27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1

28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1

29

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1

30

肇庆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

1

总计

30

 、奖励上届国赛金奖高校(每个国赛金奖奖励 1 个名 额)

序号

学校

上届金奖数

奖励名额数

1

中山大学

1

1

2

华南理工大学

6

6

3

暨南大学

1

1

4

华南农业大学

1

1

5

南方医科大学

1

1

6

华南师范大学

1

1

7

广东工业大学

1

1

8

广州大学

1

1

9

深圳大学

4

4

10

东莞理工学院

1

1

11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1

1

12

广州南方学院

1

1

13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

2

2

14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3

3

15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1

1

16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1

1

17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1

1

18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

1

 


 

 

总计

29

29

 

三、奖励承办高校在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赛 道各 1 个名额。


 

 

 

附件 7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初赛

和省级复赛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加强校级初赛和省级复赛的规范管理,扩大各级 赛事的覆盖面,做好与全国总决赛赛制的衔接,大赛组委会制 定本工作规范,请参照执行。

一、优化办赛机制

  )明确责任主体。各院校是校级初赛的主办单位,负 责本校赛事组织与管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省级复赛的主 办单位,对省内各院校初赛进行指导和监督,原则上由负责高 等教育工作的处室牵头组织和管理省级复赛。

  )完善承办制度。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申办省级 复赛的院校进行评估,择优确定承办院校。有条件的省份应组 织院校轮流承办,原则上同一院校不得连续承办三届,不得委 托第三方商业机构承办。

  )提升办赛实效。 提倡节俭高效办赛,控制办赛成 本,杜绝铺张浪费。注重学生参赛过程中的成长,彰显育人本 质,不鼓励重金奖励获奖项目。持续跟进优秀项目落地转化, 做好大赛的 “后半篇文章”。

二、规范赛事组织


 

 

 

 一)赛制设计。校级初赛和省级复赛的主办单位应参照 全国总决赛设计赛制并提前公布, 比赛期间严格按照比赛规则 执行。校级初赛和省级复赛应设置项目路演与答辩环节,实时 公布比赛成绩,确保比赛公开透明。鼓励各省级复赛设置省级 冠军争夺赛,省赛冠军项目( 1项)可直接晋级总决赛现场比赛  占用本省和院校晋级指标)。

  )项 目审核。 各院校要对参赛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 果、知识产权、股权、法人、财务、运营、荣誉奖项等内容进 行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推荐至省 级复赛的项目 由推荐院校加盖公章,推荐至国赛的项目 由推荐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盖公章。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 假材料等违规行为,主办单位要取消其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 相关权利,并按相关规定处理。对于审核把关不严的院校和省 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回溯相关责任,并扣减下一年晋级总决赛 参赛项目名额。

  )专家遴选。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比赛规模和实 际情况向大赛组委会提交专家需求, 由大赛组委会按规则随机 生成省级评审专家库,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确定专家名 单,不得委托第三方商业机构遴选评审专家。

三、加强赛事监督

  )明确导向。参赛材料应客观展示项目的科学性和创 新性,体现项目团队的参与度和贡献度,避免过度包装,杜绝


 

 

 

参赛文本及路演材料(包括PPT 、项 目书等 )商业外包等现 象。 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行业、 实验场所选题立项、调查研 究、试验论证,锻造学生干事创业的能力。

 二)过程监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赛事过程性 监管,及时向大赛组委会报送专家使用名单、专家评审表现、 投诉处理、获奖结果等材料。各地要设立纪律与监督委员会, 负责对赛事组织、项目评审、协办单位相关工作等进行监督, 对违反大赛纪律的行为予以处理。大赛组委会将根据赛事组织 情况,调配晋级总决赛参赛项目名额,并择优评选优秀组织 奖、高校集体奖。

 三)持续改进。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参与度、满意 度、专业性、创新性等维度设计量化指标,评估省级赛事效 果,及时总结办赛经验,持续优化赛事组织方案。开展赛后跟 踪研究,分析赛事对人才培养、 区域经济发展等的长期影响。

四、其他

本工作规范自发布之 日起施行,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所 有。

联系方式

招生热线
020-87470138 020-22693188 020-22693288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穗丰水均田路363号
校长邮箱:gzdonghuacollege@163.com
党委信箱:gzdhdw@163.com
  • 官方公众号
  • 学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