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瓷匠心到红色初心再遇家国情怀
第七日上午,广州东华职业学院“梅梦成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一行抵达富大陶瓷非遗工坊。时值团队驻留“中国青花瓷之乡”大埔的第七日,这片浸润
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富大陶瓷宛如岁月沉淀的璀璨瑰宝,静静承载着非遗文化的薪火相传。
梅州瓷的发展历史
一直都以为,要感受周杰伦歌曲《青花瓷》中的那份温婉和浪漫,非得远赴江西景德镇而这里居然也藏匿着令人心动的陶瓷艺术和文化。
建厂伊始,面临诸多挑战,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但凭借着本地丰富的陶瓷原料资源,以及招募的一些有着传统陶瓷制作手艺的工匠,开始了艰难
的起步。从最初生产一些简单的生活陶瓷用品,如粗瓷碗、陶罐等,在摸索中积累经验,逐渐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开启了富大陶瓷厂在陶瓷领域的探索之路。
这些作品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创意十足,将传统陶瓷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融合 ,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都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不禁感叹陶瓷艺术
的博大精深。
陶瓷生产车间
一、灌浆:泥浆入模,孕育雏形
在梅州陶瓷厂探索坯体成型的奇妙旅程:陶瓷的诞生,始于泥料的蜕变。从泥浆或泥巴,经四种工艺华丽变身—— 精准的灌浆,赋予泥料初始轮廓;沉稳的压庄,夯实每一寸质地;利落的滚压,塑造流畅线条;还有充满温度的手工拉坯,在匠人的巧手下,让泥料拥有独特灵魂,每一步都藏着陶瓷成型的奥秘 。
二、压庄:重压夯实,赋予力量
压力的控制是压庄工序的关键,压力过小,泥坯质地不够紧密,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等问题;压力过大,则可能导致泥坯变形甚至破损。
富大陶瓷厂的工匠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以及对每一块泥坯特性的精准把握,让压力恰到好处。在压庄机的重压之下,泥坯不仅获得了坚实的质地,也为
后续的工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
三、滚压:旋转塑形,勾勒线条
完成压庄工序的泥坯,带着初步的坚实,来到了滚压工序的区域。这里,一台台旋转的滚压机如同灵动的舞者,与泥坯共舞,勾勒出优美的线条。
滚压机上安装着特制的滚压模具,这些模具的形状各异,有圆形、椭圆形,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它们对应着不同的陶瓷产品造型。泥坯被放置在旋转的工作台上,滚压模具缓缓靠近泥坯。随着工作台的旋转,滚压模具开始在泥坯表面滚动。
瓷韵直播间
直播镜头下,富大陶瓷的素雅光泽缓缓铺展。团队直播组的成员们手持镜头,细致捕捉着瓷瓶的每一处肌理:青花缠枝纹在灯光下流转着温润光泽,釉下彩的山水图层次分明,连杯盏边缘的冰裂纹都清晰可辨。
主播轻托一只青花瓷盘,向镜头展示盘面的锦鲤戏水图:“大家看这鱼尾的摆动弧度,每一笔都藏着匠人的巧思,当讲到纹饰细节时,主播特意说明:“据工坊师傅介绍,这样一幅完整的瓷面画作,单是勾勒纹理、空白填补,就要连续绘制两三天才能完成。”
镜头扫过陈列架上的陶瓷摆件,从素雅的白瓷茶具到繁复的彩绘花瓶,每一件都在直播组的细致呈现中,诉说着非遗陶瓷的千年匠心。
聆听时光故事
感悟红色初心
我们走访了拥有五十余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们既是峥嵘岁月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更是红色精神财富的忠实守护者与传承者。聆听老党员讲述往昔峥嵘岁月,让我们青年一代愈发深刻体会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征程的信念与决心。
向所有为党和国家事业奉献终身的老党员致以崇高敬意!他们用一生书写的赤诚故事,将永远化作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慈善巨子,百校之父—田家炳纪念馆
步入大埔县高陂镇银滩村,我们探访了田家炳纪念馆——这座由旧校舍蝶变新生的精神圣殿。指尖轻触斑驳的砖墙,耳畔似有琅琅书声穿越时光回响,眼前铺展的,则是“慈善巨子”田家炳先生以一生践行的大爱长卷。
结语
此次三下乡活动,广州东华职业学院“梅梦成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将红色文旅与直播助农紧密联合,同时贯彻落实非遗、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等政策,
为当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未来,期待更多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大埔的红色文化与陶瓷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