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成长写在大地上——三下乡与西部计划的青年答卷
在梅州大埔的红土地上,广州东华职业学院"梅梦成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队员们与一位特殊的"引路人"相遇——正在当地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杨学长。当三下乡的青春热忱撞上西部计划的坚守初心,两段不同维度的基层实践,碰撞出关于成长与担当的深刻共鸣。
初心:从"理想主义"到"落地生根"
当初是什么原因让你决定报名参加西部计划?
报名过程中有没有过犹豫,是如何克服的?
杨学长:选择西部计划,是理想主义的火苗与成长需求的共振。学生时代读遍基层故事,总觉得20岁的青春不该困于格子间,渴望去触摸中国最真实的肌
理——那些课本外的乡野、政策里的土地、档案中的民生。 “犹豫自然也有过”,他坦言,曾担心服务期满错过 "黄金"就业期,怕异乡的水土磨掉初心,更怕满腔热忱抵不过现实的骨感。后来沉下心翻遍政策文件,在
届志愿者的文章里读他们镜头下的乡间晚霞、字里行间的村民故事,突然明白:比起即时的物质回报,这个阶段能在“做事”中认清自我,在“奉献”中沉
淀价值,才是更珍贵的人生财富,于是收拾行囊,向着西部出发。
现实碰撞:理想与基层的真实对话
来到服务地后,实际工作和生活与你之前的
想象有哪些差异?印象最深的挑战是什么?
杨学长:来时总幻想自己是“干大事”的主角,来了才懂基层工作是“串珠子”的手艺——报表是珠子,协调是线绳,琐碎是穿针的耐心。生活里,
快递要等三天,奶茶藏在几十公里外的县城,这些不是“委屈”,而是让心沉静的修行。
最磨人的是“热血遇冷”的落差,曾以为的“贡献”是轰轰烈烈,实则是被报表、文件、前期协调淹没的日常。直到看着老乡们的欢笑,才突然读懂:
所有“大事”都藏在“把报表填准、把协调做细”的较真里,那些看不见的铺垫,早已在乡野间长成支撑的骨架。
破茧成长:在异乡扎根的精神蜕变
刚到这里时,最不适应的是什么?
是怎么慢慢克服的?
杨学长:最难熬的是精神上的“悬空感”。白天被工作填满还好,夜里听着陌生的虫鸣,看着手机里朋友晒的城市霓虹,孤独像潮水般漫上来。
后来是从细碎的温暖里找到锚点:是帮乡亲们孩子们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的“谢谢”;是整理的档案被顺利找到时,同事一句“多亏你”
——这些微光慢慢拼成了照亮异乡的星图。慢慢的我开始主动扎根,学讲带着土味的方言,吃着当地的美食。当把“异乡”过成“第二故乡”,才懂所谓
适应,是让心在土地里长出须根。
青春寄语:给犹豫者的人生答卷
如果有学弟学妹犹豫要不要参加西部计划
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杨学长:西部计划并不是逃避现实的“间隔年”,而是扎进中国基层土壤的“成人礼”。你会看见政策文件里的 “乡村振兴”,是由无数“帮老乡办社保卡”“修村口路灯”的小事垒成;你会发现“基层治理 不是新闻名词,是调解纠纷时的耐心,是统计产量时的细心。它会打碎你对“伟大”的幻想,却让你在看清生活的复杂后,依然愿意俯下身做事。若你准备好把自己扔进真实的生活里“淬炼”,就来,这里的风会吹掉娇气,这里的土会给你底气。无论选择如何,要对得起心里那句“我志愿”。
价值重塑:基层经历的独特馈赠
你觉得西部计划的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成长?
和在城市工作相比,这种成长有什么特别之处?
杨学长:城市工作像攀登阶梯,目标是“更高”;这里的成长像树木扎根,追求是“更深”。在城市时,总盯着KPI的光鲜;在这里,记住全村老人的需求,理清楚混乱的档案,让留守儿童笑出声,这些“无数据”的事,反而让人睡得踏实。它教会你在泥泞里走稳路,在琐碎里找价值,在孤独里养元气。现在的我,不再急着证明“厉害”,更在意能给别人多少“暖”。这种“向下生长”的力量,或许不够耀眼,却能让人在风雨里站得更稳。
青春共鸣:三下乡队伍的实践回响
听完志愿者的分享,“梅梦成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队员们望着窗外的客家土楼,心中涌起万千感慨。这七日的实践,恰似一场微观的 “西部计划”:为拍棣萼楼晨光蹲守三小时,是对“细节见真章”的践行;吃腌面时阿姨笑着问我们要不要吃水果,是“微小温暖”的具象;直播助农时反复打磨的话术,是“串珠子”精神的延续。
当青春的脚步踏过乡野,留下的不仅是调研报告上的墨迹,更是价值观里的“乡土基因”。三下乡与西部计划,原是青春投身基层的两种形态——前者是星火燎原的短期实践,后者是滴水穿石的长期坚守,却共享着同一种精神内核:以初心为犁,深耕中国的大地;以担当为笔,书写时代的答卷。
总结
"向下扎根,向上通透。" 志愿者杨学长用这八个字总结自己的成长,而这也成为"梅梦成真"突击队的实践注脚。正如他们带着"用镜头记录红土故事"的初心而来,从广州到梅州,从校园到乡村,同样的理想主义让两段征程产生奇妙共振。正如队长所说:"我们带着课题而来,却在红土地上读懂了课题之外的真实中国——这或许就是基层实践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