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证接入,是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等文件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单位需对用户实行实名认证制度,以保障网络空间的可管可控。
此外,公安部颁布的第82号令《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也明确指出: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联网使用单位应当记录并留存用户登录和退出时间、账号、互联网地址或域名等信息,并采取能够防范网络攻击、追踪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
我校作为互联网接入单位,依法需对所有使用校园网的终端设备进行身份认证,并记录接入行为。这是落实国家“网络实名、行为可查”政策的基本要求。
二、认证是保障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没有认证机制的网络环境,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网络诈骗、恶意攻击、数据窃取等行为,危及师生信息安全与学校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身份认证机制能有效防止身份冒用,在发生网络异常时快速溯源,并减少违法行为在校园网中传播的风险,是网络安全管理中的核心环节。
三、认证促进资源公平,提升使用体验
校园网络资源有限,特别在教学高峰期,合理分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认证接入机制,系统能够识别合法用户、优化带宽分配、控制异常设备接入,有效防止盗用、恶意刷流量等行为,确保师生享有公平、畅通的网络体验。
四、认证不会影响使用,反而更安全
有的师生担心认证是否会影响正常上网。其实,认证只在接入时进行一次性身份确认,操作便捷、系统稳定,不影响浏览网页、登录学习平台、使用办公系统等日常行为。相反,身份认证还能避免因账号被盗、网络钓鱼等带来的损失,提升整体使用安全性。目前我校支持统一身份认证(学号/工号+密码)等多种方式,既高效便捷,又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信息中心也已做好后台的加密保护和日志审计工作,确保认证过程中的信息不泄露、不滥用。
五、认证制度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必经之路
构建清朗、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从实名接入到行为审计,正是为学校构建更高水平网络治理体系打下基础。网络无形,却事关千人一网,认证不仅是技术门槛,更是责任边界。
附件: